門診、急診區域家具配置
門診區域主要醫用家具包括:咨詢臺、分診臺、候診椅、醫生診療桌椅、患者椅、檢查床、護士站、醫用屏風、文件柜、儲物柜、單據柜、工作臺、儀器設備桌等。
急診區域配套醫療家具:候診椅、醫生診療桌椅、患者椅、檢查床、醫用屏風、文件柜、藥品柜、工作臺等。特殊醫用家具:輸液室內輸液接待臺、治療臺、輸液椅、輸液床、移動輸液車、治療車等;急診搶救室和留觀室配套設施:急救床、多功能電動床、集成治療車、器械車等。
咨詢臺
門診大廳設置咨詢臺、掛號、收費、取藥等多功能模塊,各功能模塊應布局合理,簡潔、流暢。
咨詢臺一般設置在門診入口處或臨近收費掛號,色彩、造型應與大廳整體裝修環境相匹配,宜采用圓弧型設計,高度約1.10m,造型時尚簡潔、亮點突出、醒目美觀。
掛號收費
家具構成:辦公桌椅、高、低文件柜,設置抽屜或擱置層等。
功能要求:通過不同搭配、組合,組織、分割以間接擴大空間。
規格:窗臺一般高度1100mm,無障礙窗臺可降至800mm。窗臺上可全開敞或使用鋼化玻璃等材料設封閉隔斷。
家具結構:可靠、結實耐用,采用簡潔、耐用的家具材料,方便實用,易清理保養。
分診臺
布局宜醒目、標識清晰、相對獨立。
造型多采用U型、直角型、弧形三種;內部設計應滿足臺面高度、病例文件收納,電腦、打印機等放置。
候診區域
家具:候診椅、候診沙發、電視、電子屏、叫號系統等設施。
環境:空間宜用米白、淺藍、淺綠等淺色調搭配,營造安靜、整潔、親和的感受。

標準診室
家具:辦公桌椅、患者椅、醫用隔斷、檢查床、文件柜等。
特點:簡潔、耐用的家具材料為主,局部可采用高檔家具作為點綴,色彩色調柔和以平和病人的情緒。

口腔科診室
設置口腔牙椅,附含手術燈、痰盂、器械盤、高低速牙科切割裝置、吸唾裝置、三用噴槍、口腔檢查器械等。

設邊臺放置器械或書寫病歷使用,安裝壁柜,用以存放相關用品、材料、器械等。

婦產科診室
家具:婦產科診室除診療桌椅外,一般還配有婦產科檢查床及配套設施。
主要構成:柔性床墊、托腿架、腳蹬架、承合固定器、防水墊、不銹鋼污物盤、婦科手術照明燈、手控操作器、腳踏開關、電源線及移動式輔助臺,床墊卷紙筒、屏簾架、輸液架,床面可升降、可旋轉,分手控和腳控兩種方式。

兒科診室
應針對兒童心理特點,既新意又安全。家具設計時運用色彩、卡通元素,增加彩繪空間,使空間在視覺上得以充實。
抗菌性能好,環保、防火、耐用、防潮、易保養、易清潔等。
安全要求:所選家具需更具安全性考慮,采用圓角處理。
色彩選擇:色彩方面以淡暖色為主,色調明快清晰,基色選用紅黃藍經典三原色,深淺變化搭配。

急診輸液室
輸液接待:診療桌椅、文件柜。
治療室:治療臺、藥品柜。
注射、輸液區:輸液椅、床;輸液車、治療車等小型移動家具。
急診觀察室
設置為獨立單元,內設護士站、觀察床等,觀察床間距應不小1.2m,床頭設置設備帶,床間采用醫用隔簾分隔。

急診搶救室
治療車,一至兩張多功能搶救床。
一般應靠近護士站和ICU病房設置,主要配置搶救車、氧氣終端、負壓吸引終端、供監護儀、呼吸機、除顫儀、洗胃機等設備及電源。

臨床科室家具配置
臨床科室是指承擔病人的系統診斷、治療,負責收治病人住院的科室。臨床科室設置隨醫院類別、規模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漆t院、綜合醫院設內、外、婦、兒及相應的???。
護士站
設在病區的中部面向病房,便于與病房聯系,多呈開放式布局模式。
基本的家具配置主要有工作臺、工作椅、病歷車、文件柜等。

標準病房
基本配置包括病床、衣柜、休息椅、活動邊桌等。病床應具有起身、曲腿等功能。病房衣柜通常結合墻壁組合形成壁柜;病床配備活動邊桌和活動座椅,活動座椅同時可以兼做拉伸陪護床使用。

處置室
臨近治療室,為穿刺、灌腸等治療所用,設診察床、治療柜、以及放置各種醫療器具的工作臺,有條件的還設有消毒鍋、洗手池等。

配劑室
臨近治療室,設診治療柜、以及放置各種醫療藥品的工作臺、柜、車、冰箱及配套設施洗手池、垃圾處理等。

污洗室
臨近污物出入口,應有倒便設施和便盆、痰杯等洗滌消毒設施。
污洗區最好設置晾曬陽臺,便于晾曬衣物。此外還可配置清潔車、擱物架、垃圾桶等。

內、外科病房
內科通常需經較長時間治療才能或可能緩解或康復。
外科多針對急性病,在較短期內可治愈或可能治愈。
家具與設施配置與標準病房無特殊差異。

兒科病房
兒科對于醫療環境、安全、人文關懷等方面要求環境特殊,更注重人性化。
醫療環境配備玩具如:塑料滑梯、小鴨子、木馬等。
病房、走廊墻壁張貼卡通畫等來優化環境;
安全防護方面要有防墜床設施及防撞措施。
家具需達到無毒害、舒適、安全;色彩歡快、具有趣味性或具有讀書學習功能等特點。

婦產科病房
家具配置應考慮無毒害、舒適、安全整體色調柔和、溫馨等特點。

介入中心
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CT、超聲和磁共振等影像設備的引導和監視下,利用穿刺針、導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過人體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創口將特定的器械導入人體病變部位進行微創治療。
介入治療中心的空間用房一般按照患者區(術前準備區和術后恢復區)、介入治療區、醫護辦公生活區、后勤輔助區。
【此文轉載于網絡,侵刪】